聯合報系願景工程「體檢行的正義2.0」上周報導政府部門在偏鄉交通資源錯置,導致「行的正義」難以實踐。交通部長林佳龍今天接受本報專訪坦言,國內長期以來「官本位」各自為政,未能從需求面出發,也就難以落實人本交通。他允諾出面整合跨部會資源,特別是教育部、衛福部與原民會,提供偏鄉與弱勢最後一哩路的整合式服務。
在偏鄉,針對長者看病、學童就學等移動需求,即使各部門投入資源,卻因缺乏蹲點、未能切中需求,村民寧可冒著風險,繼續搭白牌車而捨公車,橫向整合不足,也造成資源浪費。
林佳龍說,交通是基本人權,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一份子、也都有繳稅,不應因為地理空間、階級地位而有差別,但國內無論部會內部、或橫向部會,長期以來以「官本位」各自為政,缺乏從「人」的角度與需求看供需,未能考慮最後一哩路,這確實讓許多住在海邊、山中的民眾「被漏掉了」。
他說,「交通平權」就應向健保一樣,應是每人都擁有的基本平權。他提出「蛋糕理論」說,就像蛋糕一樣,外層可以有很華麗的奶油、裝飾,但大家吃得飽的第一層,就是政府存在的目的,「政府常常如此宣稱,卻往往不是如此」,他坦言,當政府宣稱大眾運輸普及率達九成,有效率、很便宜時,卻仍有人無法得到服務時,「這就是一種剝削,這是劫貧濟富」。
林佳龍表示,交通部公路總局近年推動「需求反應式運距(DRTS)」,補助鄉鎮公所委託業者辦理小黃公車、幸福巴士,已經可涵蓋十之八九的範圍,但他認為,如今仍然沒能突破的瓶頸,就是資源整合。畢竟補助預算無法無限上綱,甚至許多「交通以外的服務」都應該結合教育部、衛福部、原民會,跨單位整合。
「體檢行的正義2.0」報導就曾提出,教育部提供偏鄉交通補貼,雖能補貼學校購車、租車,但後續維運、司機,學校難以籌錢;衛福部有長照交通車,但資格認定、補助方式,也讓許多隱性需求被忽略。林佳龍說,交通部無法成為「交通教育衛福部」,但要解決最後一哩路的部會橫向溝通,交通部可以帶頭來做,當台灣走向少子化、高齡化時,還有一成的人沒有得到照顧,不能讓他們被遺棄。
此外,國內許多偏鄉「最後一哩路」,大眾運輸無法滿足需求,當地也缺乏計程車,交通部公路總局上周開會,除了今年將增加26個偏鄉推動小黃公車、幸福巴士,也將盤點各個「被遺忘的偏鄉」,在特定區域有條件鬆綁自用車
「體檢行的正義2.0」以台中市梨山地區為例,中橫便道20年沒有公共運輸,前年底豐原客運駛入,接起谷關到梨山,但當部落長者要就醫、採買時,從部落到梨山、從谷關轉乘,都面臨困難,只能倚賴白牌車,當地民眾冒風險開白牌車,解決在地需求,卻面臨缺乏保險、挨罰風險。
公路總局副局長黃運貴表示,將與豐原客運討論,在兩端點銜接。除了將檢視各部會在當地投入的多餘運能,溝通設法共享資源,對於在地自用車,除研議輔導轉為租賃車,今年鬆綁計程車可跨區領牌,也能轉為多元化計程車,此外,也能考慮特定區域發給臨時牌照,有條件鬆綁載客。
另一方面,交通部科顧室近兩年在花東三鄉鎮展開試辦計畫,輔導在地青年考職業駕照,讓在地車載在地人,除了上周初步與鼎東客運找到合作模式。科顧室主任王穆衡表示,試辦計畫終究不會永遠存在,目標今年能從試辦鄉鎮中,盤點出不同樣態及散落的各部會資源與成本,最後仍希望與公路總局合而為一,制度化才能成為常態。
對此,林佳龍認為,偏鄉交通在制度設計面應公私合作,除了政府投入資源之外,科顧室試辦的計畫也應擴大並制度化,在有需求之處適度鬆綁,讓偏鄉既有白牌車、非營利組織對接大眾運輸,「我們沒辦法做到讓公車開到每個人家門口,但他們(白牌車)本來就存在,那是偏鄉的常態、彼此載一程,若能彌補大眾運輸不足之處,接起最後一哩路,只要方向是對的、只要能確保安全,就要去做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