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歲末犒賞的尾牙宴、圍爐過年和歡慶新年的春酒聚餐時刻來臨,街道上總是瀰漫著一股喜慶的氛圍,每到周末夜晚,餐廳、KTV、酒吧常常是高朋滿座,在與家人、好友熱鬧歡聚、盡情享樂,歡慶豐收一年的時刻,飲酒的機會也相對增加。
國人平均每週有5人死於酒駕
近年來,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大力推廣「酒駕零容忍、酒前酒後不開車」的觀念,再加上媒體新聞報導,絕大多數民眾都知道不能酒後駕車,若有小酌幾杯的機會,要事先規劃返家的路線,搭乘大眾運輸、計程車或是選擇指定代駕。但是106年因酒駕駛死亡人數(30日內)仍高達271人,平均每週有5人因酒駕死亡,受傷7,792人。究竟是輕忽?或是不瞭解?
小心隔夜醉,別讓麻煩找上你
王先生負責公關行銷工作,他曾因為前一晚與客戶喝酒,隔天早上開車上班,途中遭警方酒測攔檢,發現體內酒精超過0.15mg/L,因酒駕被開罰單,還得參加道安講習課程。
酒精代謝所需的時間有多長?睡醒後,隔天就可以開車嗎?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喝酒是有節制的,但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從體內代謝完畢,總以為「經過晚上睡覺後,隔天身體就沒有酒精」、「不暈就沒事」、「覺得身體仍正常沒有醉」,貿然酒駕上路,導致觸犯酒駕的法律責任。
根據福特(Ford)汽車發表的研究顯示*(1),人們在醉酒後的第2天早晨,即使體內血液酒精濃度降至零,仍會有頭暈疲累、注意力難以集中、反應變慢等宿醉症狀,而這些酒精對駕駛者的影響,還會延續到飲酒後的20個小時內,行車風險更是正常駕駛時的6倍。北醫腸胃內科醫師方冠傑也在媒體*(2)報導中說明,這是因為過多的乙醛(酒精氧化後成分,為宿醉重要元素)在體內,造成第二天比較容易宿醉或者是宿醉延長的情況。
自備酒測器,不酒駕小妙招
醫學研究指出,酒精係在體內慢慢地經由肝臟代謝。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建議,喝酒後至少 10 到 20 小時後再開車比較安全,不過實際仍要看駕駛體質及酒精代謝的狀況而定*(3)。尤其我國飲食聚餐中,常見加酒調味的美食包括燒酒雞、麻油雞、花雕雞、薑母鴨…等,非常容易讓人輕忽,身體可能會留有酒精成分,並不適宜開車。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在106年10月31日已經公布CNS15988「一般用呼氣酒精測試裝置」國家標準,民眾可於市面上自行購買符合CNS15988國家標準的酒精濃度感測器,開車或騎車前自我檢測,以避免酒駕的風險。
一個公式,算出酒精量及代謝時間
在有所節制的情況下,喝酒前,便要了解酒精的攝取量與代謝時間如何計算。酒精對身體關鍵的影響其實不在於喝哪種酒,而在於攝取多少酒精量。現在,就透過計算公式,算算你喝下多少酒精。
[ 飲酒量計算公式 ]
喝下的c.c數或ml數 × (酒精度數/100) × 0.8(酒精比重) = 酒精攝取量(酒精重量)
以一瓶600 ml 台灣啤酒為例: 600 ml X 4.5 / 100 X 0.8 = 21.33 (g)
一般而言,人體每小時大約只能分解一個酒精單位(10 公克),喝的量越多,代謝的時間就需要更長。一瓶 600 ml 台灣啤酒,就等於攝取了 21公克的酒精重量(等於2個酒精單位),人體大約需要2個多小時才能分解代謝完成。
其他酒類:1個酒精單位相當於酒精濃度為12.5%的葡萄酒100 ml,或是酒精濃度為4%的啤酒300 ml、酒精濃度40%的威士忌30 ml
酒駕零容忍
你可能不知道的飲酒小知識
酒精對胃的刺激性較大,盡量避免空腹喝酒,最好在飲酒前先進食,因為食物會使酒精留在胃裡的時間更長,由此降低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;喝充足的水,搭配飲用酒類與軟性飲品,可以幫助你保持最佳狀態。